news

活动策划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意能力

        创意能否成功,最关键在于是否有黏性。所谓黏性,是指你的创意与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
       当前是注意力稀缺的年代,极其重视创意黏性。就拿广告界来看,很多时候,你只有一瞬的机会,那么如何让你的创意在瞬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走向成功呢?创意如果拥有了“黏性”,让消费者能看明白,印象深刻,而且乐于传播它,那就很容易引爆流行,获得注意力,助你占领胜利高地。
       什么样的创意才是有黏性并直抵人心的呢?沈阳活动公司,沈阳艺诚活动策划总结了创意需具备6个原则: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

       原则1:简单
       这里所说的“简单”是指找到观点的核心。
       要找到核心,我们必须拔去创意的“杂草”,剔除多余的不相干的元素,让它变得简单。但这并不是一味的追求至简,甚至断章取义,而是努力提炼精要箴言,让表达简单又深刻。例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谓简单的最佳范本,简短八个字,深刻到值得让人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怎样身体力行。找到创意的核心,并用精炼的话语将它表达出来,那么你的创意将永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例子:美国西南航空就是一家将“简单”原则贯彻到底的公司,该公司的业绩惊人地超出于所有竞争者。其成功原因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就是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降低成本。一切决策必须以不影响公司保持“全球票价最低的航空公司”这个领先地位为前提。
       这个观点很简单,但也够有用,简单原则可以成为力拔千钧的行为指导准则。比如,对普通员工来说,他可以通过广播为飞机上的某位乘客送上生日祝福,但却不能为了给人庆祝生日,在飞机上抛洒彩色纸屑。因为前者不增加成本,而后者会给清洁人员增加额外的工作成本,最终也就等于抬高了票价。而对领导者来说,在做一个决策前只要考虑一下,这个决策能帮助公司成为最低价的航空公司就可以做,否则就不做。

       原则2:意外
       如何才能吸引听众注意到我们的想法?这是信息沟通的首要难题。
       最基本的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方法就是打破常规。我们必须打破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制造意外。这里的“意外”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出乎你的预料,你想不到;第二层则直接是你根本不知道,根本没法去想。,想不到,也就是引发惊讶,从而抓住人们的注意力。
       ★例子:别克汽车曾的一则广告
       载着一家人的小车缓缓驶在郊区街道上,旁白介绍着这辆车的优势,车内三名孩子嬉闹着,氛围非常温馨。然而,下一秒一辆超速行驶的车子从侧面冲过来撞上别克汽车。这时画面渐黑,字幕一句一句出现:“没料到会发生这种事情吧?这种事总是料想不到。系好安全带,安全随时在。”这则广告获得了巨大成功,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对汽车广告的固有认识,汽车广告里不会有人丧命,绝对不会。但这则广告给了我们这种意外,于是我们大吃一惊。
       不过单靠惊讶并不能持久,要让想法延续下去,我们必须激发他人的兴趣和好奇。这实际上就是第二层意思,提供受众根本就不知道的内容。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洛温施坦提出了一个好奇心缺口的理论,他认为,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会产生。正是这种好奇心让我们保持兴趣。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结局会是怎样?我们想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当我们想知道却不知道的时候,就会像身上痒痒的,总想伸手去挠,要解除这种痛苦,就得填上知识缺口。因此我们会持续关注,保持耐心。
        举个例子,某信中的文章通常标题的口吻会非常诙谐夸张,比如一一“一种新药物正在青少年间盛行一一可能就在你家的药箱里”“你家有一种看不见的化学物质,可能马上会害死你”“一家三口深夜被送进医院抢救,只因做出了这一件事”如此等等。这类点子之所以能够大肆横行,主要是因为标题之中有悬疑,能引人好奇。所以要持续抓住他人的注意力,我们可以善用好奇心的缺口理论,小小一点悬疑,可以往前走一大步。

       原则3:具体
       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
       答案很简单:将所传达的信息具体化,是确保每一位对象都能真正接收到同样观点的唯一办法。抽象化不仅会让观点不易被理解,还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活动难以协调,因为别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解读这些抽象观点。而天生具有黏性的观点都不乏具体形象,那么,具体二字究竟有何魔力,可以让观点产生如此大的黏性呢?答案就隐藏在记忆的本质之中。实验表明,人们更擅长于记忆具体化、形象化的名词,而不是抽象的名词。
       ★例子:海底捞和香飘飘的广告宣传
       “海底捞的服务非常棒”一一听起来干巴巴又无记忆点
       “海底捞一家火锅店居然免费为为顾客提供美甲服务”、“海底捞的服务员居然还帮忙现场代练游戏”、“我一个人去吃海底捞,服务员居然拿了个玩偶放我对面陪我”。
相比“服务好”三个字,这些就是是具体的,是易于记忆的,也易于传播。
       再来看香飘飘奶茶,它们的广告大家应该都看过,销量数据本身是很抽象的,一亿杯在观众耳中都不过是个数字而已,但换成“可绕地球三圈”这样的话,数字一下子就具体了起来。因此这个广告词能流行多年,令大家耳熟能详。

       原则4:可信
       创意要有黏性,必须具备相应的信用背景。什么使人相信?
       1、权威
       很多时候我们看一则消息是否可信会去看这则消息的来源,如果来源于权威机构,那么再荒唐的消息都会让人觉得可信,因为这是权威机构认证过的,不是小道消息。
       2、建立内在可信性
       善用生动细节→是建立内在可信性的方法之一,当然加入的细节应该真实、关键,能够象征并支撑我们的核心观念。

       原则5:情感
       这个原则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别人在乎我们的创意?
       信任很重要,但光有信任还不够,人要把这份信任付诸行动,还得要关心在乎。关心在乎不止于原则二意外里所说的吸引。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说吸引是你被街边的乞讨表演吸引了过去,那么在乎就是你停下来专心欣赏并被打动。因此我们要让创意“情感化”,目前的很多创意“情感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
       1、情感联系
       特蕾莎修女曾说过:“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我绝不会有行动;如果我看到的是个人,我就会。”研究显示,人们总是更愿意捐助一个具体真实的人,而不是报道里的整片的穷乡僻壤。
       因此千万别说“我们家的轮胎曾荣获某某奖项”而要说“您要是用我们家的轮胎必能高枕无忧”。
       2、诉诸自身利益,也就是抓住个人兴趣要让人关心,我们用的办法是找到他们在乎的事。而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因此要让他人关心,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唤起对自身利益的热情。不成功的广告最常见的毛病是广告设计者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成就里,而忘记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该买。正如公司不能太注重强调产品自身的特征,而应该去强调能给顾客带来什么好处。
       3、诉诸身份认同
       自身利益很重要,但自身利益也有局限性,它绝非人生价值的全部。这就不得不提到“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极精辟地把人类的所有需求分为简单的5类,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50来个词就能概括完,但他把这些需求看做是层次结构,像楼梯一样,要从底层一级一级往上爬,这种看法则是错误的。否则就不会有挨饿受冻的艺术家,也不会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谚语。
       因此,我们就能明白当年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的广告的用意,它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捐助效果,从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始,直到1992年4月,总计收到捐款1200万元。然而从1992年4月“大眼睛”被确定为“希望工程”的标志起,短短8个月内,该基金会收到的捐款迅速突破亿元。
       事实上,人类其实是几乎在同时追求所有的需求。他不仅追求个人欲望的实现,也追求归属感,追求自己的价值得到重视。所以说,他考虑的不总是“对我有什么好处”,也会不自觉地想“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做”。明白了这一点,在挖掘发明创意的时候,就可以试着唤起个体的身份认同,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是为个人的,也是像他一类人应该做的。比如当年格力打出的广告词“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以及如今动不动被提起的“国货之光”“国漫之光”等宣传词,都是在利用“身份认同”这一点。
       原则6:故事
       如何才能让别人依照我们的创意行动?我们可以讲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因专门研究人在高压、高风险的环境下如何做决策,他发现,在他研究的环境中,人们会一再反复讲述某些故事,这些故事中蕴含着智慧。
故事的力量具有两个层面:故事提供了模拟,即有关如何行动的知识,故事还提供了启发,即行动的动机。
       克莱因所著的《力量之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一
       一名婴儿脸色突然变成深蓝色,见心脏监护仪上显示的心率正常,会诊团队因此判断婴儿得的是肺萎缩症。然而一直负责监护这名婴儿的护士却根据自己长时间的观察和以往的经验认为这个婴儿是心包积气。
       不顾别人的阻拦,她奋力挤过去,用听诊器听了婴儿的胸口,没有心跳。于是她不顾仍显示正常的心脏监护仪,肯定地说出“是心包积气”并迅速把一根注射针筒递到医生手里。医生将针插入婴儿的心脏,缓缓将遏制婴儿心跳的空气抽出来,婴儿得救了。
       从医学角度讲,这个故事提供了模拟,它告诉我们如何诊断并且治疗心包积气。但对于非医疗人员的我们则更多是启发:故事里的护士即使在服从集体意见的压力下,仍能牢牢坚守自己的信念。模拟和启发都是以激发行动为最终目的的,因此好的故事能让人行动。